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自古以来医林兴盛,名医辈出。河南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位于省会郑州,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1579亩,是河南省省属高等中医药院校。 建校初期,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切接见了学校副院长彭延泰(新四军著名将领彭雪枫将军之父)。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校名。 50多年来,学校已由单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为医、理、管、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留学生、继续教育等多个培养类别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是河南省中医药教育、医疗、科研的龙头和中心。现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学院、针灸推拿学院、药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研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等16个院(部、中心)。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海外招生,目前全日制统招在校生18186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7018人(含专科生2268人),硕士研究生1168人,海外留学生139人,成教函授学生4446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多措并举,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933人,其中校本部1193人,附属医院1740人。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269人、副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483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547人、博士学位人员25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9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2人。有河南省特聘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8人,首届国医大师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4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36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3人,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人,河南省省级及厅级学术带头人57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自主对象4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项目获得者44人。先后有10多人次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70余人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河南省劳动模范”和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长期以来,学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现设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官科学方向)、护理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方向)、康复治疗学、中医学、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市场营销(医药贸易方向)、中药学(中药学英语方向)、制药工程、制药工程(中药制药方向)、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英语方向)、针灸推拿学(中国功夫方向)、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药编辑出版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健康保险方向)、市场营销(医药文化产业管理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中医药文化产业方向)、应用心理学、英语(医学英语方向)、护理学(护理英语方向)、护理学(护理日语方向)、护理学(民族传统体育与保健英语方向)、护理学(民族传统体育与保健日语方向)、对外汉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36个本科专业(方向);有4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高等学校名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网络课程。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2个(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9个(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儿科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中医传染病学等学科)。 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79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并有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3个学科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997年起相继与北京、上海、黑龙江、天津、辽宁等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06年被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1月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 具有完善的教学辅助体系配置。学校下设3所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直属附属医院,拥有一支包括数十名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在内的实力雄厚的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队伍。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是河南省规模最大、建院最早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中医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第二附属医院又是河南省中医院。3所附属医院开设床位2828张,年接诊病人199余万人次,年住院病人4.3万余人次;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13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13个,特别是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老年病、心脑血管病、儿科疾病、周围血管病、肛肠病等方面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其中艾滋病、COPDS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建有病毒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分子生物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动物实验中心、药理毒理学实验室、中药标本馆等。拥有125个临床教学基地,校内各类图书113.9万册,中外文期刊1515种,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等数据库30个。教学仪器设备、教室、宿舍、食堂和运动场地等配置均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广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科研活动。我校相继建立了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临床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3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1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了老年医学研究所、儿科研究所、肿瘤研究所、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医骨伤研究所、中原医学研究中心、仲景医药研究所、中药研究所、气功研究所等59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13个校级研究室。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科研及开发优势,学校还建有5个公共科研平台,分别是分析测试中心、动物实验中心、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中心、药理药效实验中心、病理实验中心。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药科研平台。近5年,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共承担科研项目815项,其中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4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创新团队、河南省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人才团队项目3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河南省重大公益性重点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重大项目34项;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等省部级重点项目223项;厅局级项目462项。累计承担科研经费、配套经费、横向科研经费近2亿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7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中华中西医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一等奖1项)、河南省发展研究奖2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1项;厅局级科研奖励22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数量60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785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935篇;被SCI、EI、ISTP、MEDLINE收录181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 584部。 学校主办有《河南中医》和《中医学报》两种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河南中医》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医学报》为国家级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省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两刊均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逾30年。目前与世界近50所大学、科研院所、医院等进行教学、科研、医疗等合作,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适应中医药国际化的需求,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中外合作项目,在国际中医药推广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的校训,凸显“立德铸魂,培养德术兼备的中医药人才”的育人理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类中医药人才4万多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军生物芯片研究室副主任王升启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以张磊、门成福等为代表的名医专家;以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局长李松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等为代表的行政管理人员;以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维政等为代表的企业家。尤其是近年涌现出的以“全国道德模范”、“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王一硕,“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热爱祖国、服务西部的李国胜、张欢欢,心系他人的张申,团结互助的于爱党等为代表的感动中原、唱响全国的河南中医学院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向社会展示出了我校良好的育人成果。学校多次在全国、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优异成绩。 全面提升的综合办学实力,使学校竞争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央、省、市多家新闻媒体对我校整体发展、教学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和教师、学生的先进事迹等多次进行了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厅学生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厅学生资助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厅就业评估先进单位”等诸多殊荣,在国家教育部对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的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中均获优秀。 2011年11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河南中医学院的协议签字仪式,在郑州中州宾馆中原厅举行,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省部共建协议上签字,学校正式跨入省部共建行列,开始新的征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主动服务国家及河南地方经济和中医药行业发展需要,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目前,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振奋精神,奋力前行,扎实推进学校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2012年6月更新)
版权所有河南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金水路与博学路交叉口
邮编:450046 E-mail:zszy@hactcm.edu.cn